张大路的名字叫张大路。 “大路”的意思就是很马虎,甚至有些糊涂,无论对什么事都不在乎。
张大路喜欢网上冲浪。 他点开了第一篇帖子,叫做《 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 》, 讲的是一位北京女孩从小被妈妈”鸡“, 上辅导班,参加跨区招生考试, 高中的时候发表文章,去美国交换, 最终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当上编剧、作者的故事。 舞文弄墨,靠写一点东西来养活自己,是张大路从小的梦想。 要是在混一口饭之余,还能有钱买几本书读,那就更好了。 但是张大路并不擅长写作,他费劲脑汁蹦出的几个字并没有人愿意读, 扔到垃圾堆里也要被分类成有害垃圾。 张大路很羡慕能靠写作谋生的人。 人家是北儿京儿人儿,资源好,文字又很有灵性,高中就能发表文章, 自己怎么和人家比呢,张大路这样安慰自己。
张大路点开了第二篇帖子,《 太苦了,听说这位自动化所的博士在工业界, 我一个男的看都想给他一个拥抱 》。 贴子是一位穷苦出身的男孩的博士论文致谢, 讲述了自己求学之路的经历。 帖子的主角跟随自动化所的一名九袋长老学习机器翻译, 并进入工业界继续在该领域发光发热。 这让张大路的内心十分羡慕。 张大路也梦想过研究机器翻译。 在发现自己的写作之路走不通后, 张大路觉得自己狗嘴吐不出象牙,那可不可以做翻译呢? 把他国的象牙翻译成中国的象牙,也算是功德一件。 但张大路的外文也不好,他的全国大学生六级考试只有484分。 看上去张大路的翻译之路也要断绝了, 但是随着神经网络[1, 2]和attention机制[3]的发展, 机器翻译的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飞跃。 去研究机器翻译似乎是一种曲线救国的路线呢,张大路这样想道。 目前国内机器翻译研究水平最高的就是该就职于自动化所的九袋长老。 张大路发现自己的一位亲戚居然也就职于自动化所, 就想托亲戚的关系套一下瓷。 就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刻,张大路自己却耸了,觉得自己配不上拜九袋长老为师。 后来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大路又去蹭了本校一位长老开设的高性能计算讲坛, 发现讲坛的内容对机器翻译所依赖的GPU计算的调优大有裨益, 研究一下高性能计算,可以说是曲线救国的曲线救国。 于是又想跟随该长老继续学习,却因编程经验不足而被拒绝。 当然,在仔细研究了神经机器翻译的原理后, 张大路觉得这种基于“编码-解码”的过程不能称之为翻译, 又不想做机器翻译了,这是后话了。
张大路是学过数学分析的, 亲眼目睹两个人过上了自己的梦想(或者曾经的)人生, 一个家境优渥,一个出身困苦, 根据夹逼定理,自己也应该过着差不多的人生啊,为什么自己混成了现在这样子呢?
张大路是学习金融数学的,曾经立志做一名quant在墙街呼风唤雨。 做quant编程是免不了的,张大路却在学习期间发现,编程真是太有趣了, 自己为什么不做一名coder呢? 在大三的暑假,张大路郑重地决定,我要考计算机的研究生。 整个大三暑假,张大路都在阅读《算法导论》。 他看着红黑树左转又右转,插入又删除,把自己都看晕了。 张大路不禁问自己,自己这几斤几两真的能行吗? 还好之前抱大腿,混了一个保研名额,要不先在本校读个研究生,再图后计。 于是张大路读了本校的研究生。 张大路继续磨练自己的编程手艺,以图他日投身coding事业。 就在张大路准备找实习的时候,一个出国读博的机会跳到了他的面前, 还是当前最火的机器学习方向。 送到嘴边的肥肉总不能不吃啊,张大路想道。 于是张大路去了国外读博。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张大路不禁感慨道,自己真是人如其名啊。 张大路的一生,是大路的一生。 从金融数学转专业计算机,放弃考研,出国读博, 每一步选择都太随意,被一时头脑发热所支配。 过于随意的选择,以及自身的懒惰,导致张大路的人生跳出了夹逼。
张大路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 张大路拿起枕边的《欢乐英雄》,读起了郭大路的故事。 郭大路去做镖师,却把押运的银子分给了劫路的强盗。 郭大路去做厨子,把糖醋鱼摔到了客人的脸上。 郭大路去卖艺,却一套开山功,一招扫堂腿,把观众都吓跑了。 哈哈,真滑稽!张大路不禁笑了起来。 “他们懂得生命是可贵的,也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 张大路一字一字地念着, “这一生中,他们做了许多出人意料、令人倒绝的事。 你也许会认为他们做的事很愚蠢,很可笑。 但你却不能不承认,他们做的事别人做不到。 你也做不到,所以你一定喜欢听他们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Ilya Sutskever, Oriol Vinyals, and Quoc V. Le. 2014. 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 with Neural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NIPS 2014.
[2] Dzmitry Bahdanau, Kyunghyun Cho, and Yoshua Bengio. 2015.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 In Proceedings of ICLR 2015.
[3] Ashish Vaswani, Noam Shazeer, Niki Parmar, Jakob Uszkoreit, Llion Jones, Aidan N. Gomez, Lukasz Kaiser, and Illia Polosukhin. 2017.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In Proceedings of NIPS 2017.